不合格率21%!电动自行车如何行驶在“安全线”内?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报告,2022年电动自行车和电池产品国抽不合格率高达21%,这一数字给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
01不合格率21%
去年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产品质量抽查
结果显示,此次共对262家企业生产的295批次产品进行了检验,发现62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1%。
抽查结果分析显示,电动自行车抽查不合格率为20.5%,近3年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15.1%、24.9%、20.5%。本次抽查重点对车速限值、制动性能、整车质量、结构、车速提示音、防火性能等10个项目进行了检验。除制动性能项目外,其他项目均出现不合格。经技术机构分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不严格,出厂检验不到位,存在车速超标准要求、无提示音、少装错装零部件等现象;二是生产企业使用的零部件一致性不好,同一批次产品存在质量差异。本次抽查主要涉及产业集聚区天津市、江苏省、广东省的生产企业,分别抽查检验了79批次、56批次、21批次产品,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24.1%、10.7%、28.6%。
电动自行车电池抽查不合格率为22.0%。电动车电池是电动自行车上的动力来源,绝大多数为铅酸蓄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本次抽查重点对大电流放电、能量密度、低温容量、快速充电能力等1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技术机构分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产品实际容量达不到标称额定容量;二是关键生产工艺、关键原材料及关键部件质量控制不严格。本次抽查主要涉及产业集聚区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的生产企业,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9.1%、9.1%、73.3%。
据介绍,针对本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抽查结果处理,依法查封、扣押不合格产品,责令不合格产品销售企业停止销售同一产品,全面清理、依法处置库存不合格产品,责令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同一产品,并明确整改要求,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组织复查。
市场监管总局还要求各地开展质量专项治理和跟踪监管,要求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帮扶。
02专家支招
整合监管职责 遏制事故多发
电动自行车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治理难点在哪里?抓住哪些关键环节,才能理顺监管链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福宝给出建议。
“在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中,主要有三方面安全风险隐患。”周福宝分析,一是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比如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限速25千米/小时,但有人违规解除限速超速行驶,易导致交通事故;二是消防安全风险隐患,比如电池充电器存在质量缺陷、违规改装大容量电池等,易导致火灾发生;三是回收安全风险隐患,比如小作坊电池拆解不当造成起火爆炸、废旧电池违规流入电动自行车生产环节等。
周福宝认为,总体看,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违反交通安全法规、违规停放充电、车辆非法改装以及废旧蓄电池回收处置这些方面。“当前电动自行车监管职责分散在各个部门,有必要从全链条监管的角度对现有工作进行梳理整合。”周福宝告诉记者,《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就是希望通过抓实全链条监管责任,完善部门间联网核查和信息通报工作机制,切实强化工作合力,有效遏制电动自行车火灾等事故多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自2011年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知》后,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新的电动自行车综合性政策文件,对于充电安全、回收安全以及外卖配送等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因此,国务院安委会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方案》。
周福宝介绍,为确保《方案》落实见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推动把有关工作要求纳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加强日常调度指导和监督检查,对工作进度慢、任务不落实的及时予以通报,并纳入年度动态考核。
03他山之石
浙江:探索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数字化监管
马路上,越来越多挂着黄色牌照的电动自行车有序行驶。扫描车牌上的二维码,生产购销等全流程信息一键可查;路口处,违法行为识别抓拍设备,让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小区内,智能化的共享充电设备和感应灭火装置,让居民充电更放心;售后网点,维修师傅可使用小程序扫描录入废旧电池信息……在浙江,围绕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多种探索不断落地。
为了规范浙江省内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通行、停放及其相关管理活动,2021年10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17个省级部门正式上线电动自行车治理数字化系统“浙江e行在线”,紧盯关键环节,加强全链条监管,一张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的安全网正越织越密。
一“码”统管堵住改装渠道,车辆产购销等全流程信息一键可查。
在小区推广共享充电设备和灭火装置,引导市民不把电池带回家充电。
加强违法行为抓拍,在外卖等行业推广“交通安全码”。
每个人都是全链条安全监管的重要一环
乱停乱放、违规上楼、“飞线”充电、非法改装……近年来,由电动自行车导致的安全隐患不断增多。
如何让电动自行车行驶在“安全线”内,国家有关部门正联手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链条入手加强监管。国家的制度设计、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公众个体因素同样举足轻重,其实每个人都是全链条安全监管的重要一环。
社会公众应当树立对电动自行车安全的正确认识,摒弃侥幸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为了图省事或贪便宜,主动购买不合格的电动自行车和电池产品,在行驶、充电、停放和回收各环节也都欠缺基本的安全意识,导致危险因素叠加,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害人又害己。
试想,如果公众都能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自觉抵制不合格产品,杜绝不安全行为,举报违法违规现象,就能同监管部门合力拉起一道道安全防线,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运行,让公众更加安心出行。
来源:网信重庆综合人民日报
大家都在看努力提升重庆整体智治能力和水平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支出将增长13.2%
智慧之城:让科技提升城市综合效能